
特斯拉鲶鱼效应下的Robotaxi安全革命:红外+4D毫米波雷达多维感知的必要性解析
作者:智企名品2025年6月,特斯拉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每趟车费暂定为固定的4.2美元。这条"鲶鱼"瞬间搅动行业——
Momenta宣布2026年初与Uber在欧洲落地自动驾驶车辆,华为喊出2027年城区L4规模商用目标,小鹏计划2026年量产L4车型并试点运营,地平线也宣布加速布局Robotaxi赛道,连英伟达都悄悄孵化起内部Robotaxi项目。但喧嚣背后,一个关键问题被反复提及:当数百万辆Robotaxi驶向街头,谁来为安全兜底?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一个关键瓶颈:传统感知系统在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中的局限,正成为制约无人驾驶可靠性的核心障碍。
01感知瓶颈:物理定律设定的安全边界
现有汽车传感器主要依赖可见光与激光,其性能受限于电磁波的基本物理性质:
l 可见光相机依赖环境光照,在夜间、隧道、眩光等条件下信噪比急剧下降;
l 激光雷达使用纳米至微米级激光,易被雾、雨、尘等悬浮粒子散射和吸收,导致有效探测距离缩短甚至失效;
l 毫米波雷达虽具备较强穿透力,但传统3D雷达在垂直分辨率与目标分类能力上存在不足。
在夜间、强眩光、浓雾、暴雨等极端环境下,传统传感器性能大幅衰减,成为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基础性桎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感器均难以实现对生命体的稳定识别,而在汽车行驶场景中,行人、动物等弱反射率目标的漏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传统传感器的局限性,正在倒逼行业重新审视感知系统的底层逻辑——当物理定律无法突破时,唯有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构建"感知护城河"。
02技术融合:红外与4D毫米波协同演进
为系统弥补现有传感方案在极端环境下的感知短板,睿创微纳基于“芯片-整机-算法”全链自研能力,构建了以“红外热成像+4D毫米波雷达”为核心的多维融合感知系统。该方案不仅基于物理原理实现感知互补,更通过算法层创新持续提升系统的精准性与可靠性。
| 红外热成像:全时成像与智能诊断融合
红外热成像基于长波红外(8–14 μm)成像机理,不依赖环境光照即可工作,能有效穿透雾、霾、沙尘等颗粒物,通过识别温度差异实现对行人、动物等活体目标的稳定感知,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天时运行能力。
夜晚对向眩光场景可见光画面(左)与红外画面(右)实测对比
睿创微纳在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中集成多项自研算法,可显著提升图像质量与功能价值。例如:通过超分算法将原生640×512图像提升至1280×1024,增强画面细腻度与细节辨识能力;目标检测算法可实时识别人、车、动物等目标并进行视觉强化渲染,提升关键目标关注效率;同时,系统还支持TTC(碰撞时间)预警功能,结合相对速度与距离信息,联动整车传感器(如声音、方向盘振动)进行安全预警。
| 4D毫米波雷达:全天候高维感知与运动追踪
4D毫米波雷达能够稳定输出目标的距离、速度、方位角与高度信息,形成高分辨率点云,凭借毫米波特有的强穿透能力,在雨、雾、沙尘等恶劣天气中仍可保持可靠探测,有效弥补光学传感器在极端气象下的感知盲区。
睿创微纳在4D毫米波雷达系统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感知鲁棒性:
已在智慧矿卡、智能码头和无人船领域批量出货的RA223F4D毫米波成像雷达,采用TDMA+DDMA+距离超分辨的混合波形体制,能够实现高密度点云以及高精度目标的同时输出,具备一定的自适应场景感知能力和自适应工作参数重构能力,能够适应常规应用场景和复杂应用场景;基于先进、高效的雷达数字处理软件架构,搭配AI算法,深度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和数据处理算法,增强对诸如强弱目标分辨、弱目标探测、纵向前前车、横向“鬼探头”、多径虚假、随机“鬼影”以及低矮障碍物识别等场景的探测能力,同步保障探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双擎协同:构建可信感知决策基底
红外热成像与4D毫米波雷达基于不同物理原理,在感知层面形成天然互补。当系统对同一目标或场景获得来自红外与毫米波的一致性描述时,决策置信度将显著提升。红外热成像与4D毫米波雷达的协同,可为L4级自动驾驶系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全场景的可靠感知能力,从根本上增强系统在各类复杂情况下的安全性与鲁棒性。
03睿创微纳:红外热成像领军者
国际权威机构Yole Group报告显示,睿创微纳在2023年与FLIR同以24%的市场份额并列全球微测辐射热计传感器市场第一;至2024年,其份额进一步攀升至26%,实现稳定领跑,成为全球红外传感器市场的领军企业。
睿创微纳在车载红外热成像领域已构建完整生态,覆盖前装嵌入、定制及消费级加装方案,实现行业已知范围内最多车型量产:
乘用车领域:已携手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滴滴自动驾驶等10余家头部主机厂与L4自动驾驶企业,在多款量产车型中强化夜间及恶劣天气感知能力,为行车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商用车与特种车领域:与卡尔动力、陕汽孵化的质子汽车、博雷顿、雷沃重工、潍柴等主要制造商建立深度合作,为矿用车、智能码头、无人船等特殊工况场景提供全天候感知赋能。
智能辅助驾驶重卡领域:与智加科技、中科慧拓、踏歌智行等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矿区运输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04核心自研芯片:技术领先的基石
睿创微纳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系统性突破,是其构建技术护城河的核心。公司以全链自研能力为基础,相继推出三项“国内首款”车规级芯片,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梯队:
2022年5月,RTD6122W系列12μm红外芯片通过AEC-Q100认证,开创了车载红外芯片的先河;
2024年4月,自研的LY300 ASIC-ISP图像处理芯片通过车规认证,集成先进算法,有效解决了行驶中图像冻结问题;
同年5月,像素尺寸更小的RTD6081W系列8μm红外芯片再获认证,将复杂路况的细节识别能力提升至行业新水平。
尤为关键的是,与业内常用FPGA方案相比,LY300芯片实现了显著的性能与成本优势:尺寸更小、能耗更优,成本降低达50%,并实现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一系列突破,结合芯片小型化、镜头材料优化与制造工艺的持续升级,共同构成了睿创微纳推动红外热成像系统规模化“上车”的核心支撑。
此外,睿创微纳已通过IATF16949国际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标志着其技术布局与量产能力已全面符合汽车行业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为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构建了坚实可靠的底层硬件底座。
05多维感知:Robotaxi落地的必答题
2025年的Robotaxi热潮,终将从"速度竞赛"转向"安全竞赛"。
在光线突变、恶劣天气等极端场景中,单一传感器难以突破物理极限,唯有融合互补的感知方案,才能真正筑牢无人驾驶的安全基线。睿创微纳车载红外与4D毫米波雷达的组合,正是基于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以多重传感器构建感知系统的“安全底线”,而非仅仅追求技术上的“超车”。
当更多企业投身于这场感知系统的底层革新,我们才有望跨越从“有人监督”到“全无人驾驶”的信任鸿沟。安全没有捷径,唯有回归技术本质,协同演进,才能真正迎接一个车路协同、人机共信的智能出行时代。
【精雀智能】www.pinpai360.net 鲁ICP备20001686号-1
Copyright 2019-2025 精雀智能 All Rights Reserved